兒童肥胖問題嚴重,營養師看見的隱憂

期數:台中市糖尿病共同照護學會季刊 第67期
作者:王秉菴診所 王筱淇 營養師
出版日期:2023-08

※小時候胖不是胖!?

「小時候胖不是胖,長大再抽高就好」,相信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,但真的是這樣嗎?依據教育部學童體位資料顯示1,2017 學年度國小學童肥胖比率為14.6%,國中生肥胖比率為16.9%,位居亞洲肥胖盛行率前五名。2019年國健署「肥胖100問+」亦提到2,小學時有肥胖兒童在成人後有 6 到 7 成仍然肥胖;國中有肥胖情形者更高達 7 到 8 成將來是肥胖成人,直接或間接地增加成年期肥胖的併發症、心理的不良影響。很多人不知道小時候的胖,才是可能奠定不可逆的肥胖基礎!

※肥胖對兒童造成的影響

肥胖不僅對兒童的外在身形造成改變,在生理、心理、社交層面皆有影響,在生理上可能造成智力衰退、脂肪肝、糖尿病、性早熟、心血管疾病、內分泌失調、甚至是骨骼肌肉發育不全;因著這些生理狀態的改變,使孩童在心理上產生焦慮、自我放棄、暴飲暴食,最終會導致被同儕排擠、甚至霸凌的現象。
過去在營養諮詢門診遇到有血糖及肥胖問題的個案年齡層平均40歲以上,最近在診間遇到的個案年齡層有下降之趨勢,高中生糖化血色素(HbA1c)超過10、國小生體重接近100公斤者越來越多…

筆者有幸可以參與兒童及青少年肥胖防治計畫,在診間遇到小朋友及家長,與他們的對談及營養諮詢過程中,可以發現飲食及生活作息習慣的偏差是導致兒童肥胖的主因,而其中也隱藏著許多我們不曾重視過的問題。

※飲食的影響

「飲食」是造成兒童肥胖的原因之一,主要可分為幾個面向,除了主要照顧者之外,營養師也發現了一些潛在性的問題:

1.父母或主要照顧者:成人的飲食習慣會直接影響孩童,畢竟小朋友的飲食習慣就是一張白紙,從出生開始,要吃什麼,都是照顧者直接決定給予,進入幼兒期,小朋友也會看著大人吃什麼,而跟著一起吃什麼。

現在父母工作忙碌,大人自己本身若經常外食、喝含糖飲料,那小朋友的飲食習慣也會跟著失衡,若從小的味覺就被養成重油重鹹、喜吃甜食,長大後要調整回來會更加困難。

2.長輩或親戚:在諮詢的過程中,有不少家庭是阿公阿嬤、或是姑姑阿姨親戚們偕同照顧孩童,常常遇到長輩親戚們,用吃好料、給甜食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愛,反而導致兒童飲食習慣的偏差、進而產生肥胖問題。

3.同儕效應:進入國小國中階段,在學校經常會與同學分享小零食,當大部分的同學分享的是糖果、飲料、不健康的零食,就算少部分小朋友拿出較為健康的雜糧穀物棒或堅果,也會因同儕效應,反而被同學排擠,造成學校同學間都是不健康零食的惡性循環。

4.安親班:這部分是營養師認為這次接計畫案後,發現的一大隱憂,一般會認為,孩童的飲食受家庭及學校的影響較大,但現在學童除了待在家裡及學校之外,另一個更常待的地方,是「安親班」,無論是放學後的補習班/安親班/才藝班,或是寒暑假的夏/冬令營等,都須提供點心及餐食給學童。在營養諮詢的過程中,同樣有不少小朋友表示,在安親班都吃餅乾、含糖飲料、外購便當(較為油鹹且蔬菜量很少),且成績較好時的獎勵、以及同樂會的食物,也都是披薩、飲料等不健康的食物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小朋友不胖也難…

※充足的睡眠及運動

除了飲食,睡眠及運動也是兒童健康體位很重要的一環,現今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贏在起跑點,故除了學校課程,課後及假日安排了許多才藝、美語、安親班,其一是因為雙薪父母工作忙碌無暇照顧小孩、其二是想讓孩子多學點東西,但這樣反而讓孩子一整天從早坐到晚、從學校一路繼續坐到安親班,寫不完的作業和課程安排,導致總睡眠時數不夠、也欠缺足夠的戶外運動時間,而好不容易有的親子時光,又被3C取代。孩子的學業贏在起跑點了,但,健康呢?

※學童健康成長密碼「85210」

兒童及青少年肥胖防治計畫的宣導核心,是「85210」,圍繞著飲食、睡眠、及運動,我們期許家長能夠從自身做起,減少精緻糖攝取、讓餐桌上多出現蔬菜水果,並賦予孩童對健康/不健康食物的覺察能力,政府/社會能提供親子友善的工作環境(彈性工時讓父母有空可以照顧小孩)、輔導安親班/外食店家提供健康的餐點,一起讓健康也贏在起跑點!

8:每天睡滿8小時,國小學童更建議9小時以上。
5:天天5蔬果,至少3份蔬菜、2份水果。
2:每天使用3C螢幕的時間小於2小時。
1:每天至少30~60分鐘的運動。
0:零糖攝取,鼓勵多喝水、避免含糖飲料及精緻甜食。

參考資料
1、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https://www.hpa.gov.tw/File/Attach/10118/File_12200.pdf
2、國建署「肥胖100問+」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EBook.aspx?nodeid=4087